当前位置: 阅文小说> 历史军事> 大唐:弃文从商,我要当财神> 第263章 瞧瞧,这世上还是有明白人的(1/3)

第263章 瞧瞧,这世上还是有明白人的(1/3)

    一石激起千层浪!



    不只是国子监的四门学,李纲几乎发动了所有的力量来帮助柳叶,极力的推广《大唐周刊》。



    确切的说,并不是推广《大唐周刊》,而是推广这一期头版头条之中的《三字经》。



    长安城,兴华坊官学!



    大唐十道,三百六十州,一千七百余县,每一个县都有自己的官学。



    规模不一,大的可能承载上百人,小的估计有两三个人就不错了。



    除此之外,乡间农里也有百姓们自发组织起来的乡塾。



    大户人家或多或少也有自己的家学。



    这些教学地点,构成了大唐的基础教育网络。



    像王积那种能够从蒙学阶段开始,一直教导到足以让人参加科举的先生,实在是太少了。



    大多数官学,顶多是将学生教导到蒙学之后,开始初步试着撰写文章的水平,就要前往更大的城市,去更好的官学就读。



    长安官学,在许多外地学子眼中,已经是学问的最高殿堂。



    至于国子监和弘文馆...仅仅是梦想而已。



    没有背景,想要去国子监和弘文馆读书,比登天还难!



    二十岁的孙处约已经在长安官学教书三年了。



    自贞观二年从国子监的四门学中毕业之后,他就留在了长安,相比于其他的同窗,他要幸运得多。



    最起码,在等待科举的过程之中,不用来回的瞎跑,节约了大量路途上的时间。



    而且,在长安官学中教书,还能积攒下不少人脉。



    虽然这些人脉都来自于小门小户,大部分都是各级官府之中的吏员,但他在长安城里办事,要远比普通人方便得多。



    孙处约怀中抱着一本《大唐周刊》,小心翼翼的来到教室。



    里边坐着四十多个孩童,每个孩童都用充满希冀的眼神看着孙处约。



    “见过先生!”



    孙处约脸上挂满了笑容。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