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阅文小说> 网游动漫> 历史的回响:那些震撼人心的话语> 第87章 守亲志远:传统孝道的当代思辨(1/13)

第87章 守亲志远:传统孝道的当代思辨(1/13)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一、孝道根基:“不远游” 的哲学溯源



    (一)农耕文明下的家庭伦理



    在陕西半坡遗址的考古发掘现场,考古学家们小心翼翼地清理着层层土层,逐渐揭开了六千年前氏族聚落的神秘面纱。排列有序的圆形房屋,中心位置的火塘虽已熄灭千年,但仍能让人想象到当年三代同堂围坐取暖、烹饪食物的温馨场景。墙壁上残留的陶器碎片、地面上遗留的农具痕迹,都在诉说着早期人类以家庭为单位共同劳作、生活的生存模式。《诗经?豳风?七月》中 “同我妇子,馌彼南亩” 的诗句,生动描绘了周代农耕社会里,妻子带着孩子前往田间为劳作的丈夫送饭的画面,展现了家庭成员在农业生产中的紧密协作。



    土地作为农耕文明的核心资源,其不可移动性决定了人们必须依附于家族和土地。在这样的背景下,“父母在,子孙不离其侧” 成为一种自然形成的生活传统。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中,“孝” 字频繁出现,象形文字呈现出 “子承老” 的形态 —— 下方的 “子” 恭敬地扶持着上方弯腰驼背的 “老”,直观地呈现了子女侍奉长辈的伦理关系。这种基于农耕文明的家庭结构,不仅是物质生活的保障,更为 “不远游” 的孝道思想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情感基础。当时的人们深知,只有家族成员团结在一起,共同耕耘土地,才能维持家庭的生存与发展,而远离父母则意味着削弱家庭的劳动力,破坏这种稳定的生活模式。



    (二)孔子的伦理重构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社会秩序陷入混乱,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念也受到极大冲击。孔子目睹了 “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 的乱象,深感恢复伦理秩序的紧迫性。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他在《论语?里仁》中提出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一观点的提出,犹如一声惊雷,将孝道从单纯满足生存需求的自发行为,升华为一种自觉的道德准则。



    在曲阜孔庙的 “圣迹图” 中,详细记录着孔子本人践行孝道的诸多故事。早年,鲁国权臣季氏听闻孔子学识渊博,多次派人征召他入朝为官,但孔子考虑到父母年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