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8章 同济李庄渊源(3/4)
稍事寒暄,几人便围坐一桌,推杯换盏地喝将起来;
席间少不了谈到同济大学欲迁川避难,而南溪县官僚、士绅拒不接纳的情形。
罗伯希听罢,颇怀义愤,借着几分酒劲说道:
“这国难当头,怎有能接而不接的道理!”
“这帮官老爷和那帮闲杂碎也太不识大体、顾大局了。”
言毕,头突然转把向身旁的王云伯:
“我说云伯,他们不要,咱来接待咋样?”
“别看咱这个李庄镇不大,可是有九宫十八庙和大片庄园啊,我估摸着安置这伙‘下江人’没得多大问题。”
云伯听了,会意地点点头,附和道:
“应该没得问题,不过要回去商量一下才好。”
“那是,是要回去商量,我们俩力争把这件事促成。”
“也好给南溪县城那些官老爷和闲杂碎一点颜色瞧瞧,让他们没得脸面!”
这罗伯希可不是因为酒喝多了胡言乱语,也不是吹牛摆龙门阵;
此人见过大世面且办事严谨,曾做过川军将领刘云辉的副官,并在成都川军二十六集团军办事处当过少将参谋。
因其特有的政治背景,在李庄甚至宜宾这块地盘上,他算是个叫得呱呱响的人物。
很快,同济大学就收到了一份电报,只有短短十六个字:
“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给!”
在外漂泊三年之久的同济大学终于找到了一个可以安放下书桌,潜心教学和研究的地方——李庄。
当时不足3000人的李庄,请出了殿堂庙宇中的菩萨,腾出了自己的家和院子,迎接同济大学师生的到来;
师生们的住宿靠租用大户人家的私宅民院来解决。
紧接着,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华国营造学社;
金陵大学等10余所高等学府、科研机构陆续内迁李庄,在那段岁月,李庄人口最盛时增至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