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阅文小说> 网游动漫> 那些年,我在下面兼职的日子> 第530章 数十年间行善(3/4)

第530章 数十年间行善(3/4)

里路,三山共煮一壶茶”的楹联,刻在桂梅亭的檐柱上,醒目又传神。



    “石湾有个老妈妈,思想品德真不差;桥头烧了一缸茶,路人喝了都念她”



    这是村民梁云娣有感而发创作的山歌,“桂梅精神”随之流传,涵养了全村乃至全镇的好风气。



    河上的桥修了两次。第一次是2009年建只能人行的铁索桥;



    家境贫寒的徐桂梅,捐了自家的几分地,一壶接一壶地给施工人员送上茶水。



    第二次是2020年建可通农用车和小车的钢筋水泥浇筑的石湾大桥,老人不仅每日几趟地送茶水,还带头捐了1000元钱。



    桥边竖的石碑上,捐款名单第一排就有徐桂梅;



    这1000元,有800元是后辈看望老人时给的。



    “桥是国家出钱修的,别人给我的钱自然捐给国家。”



    徐桂梅淳朴的话语中,是不掺杂质的赤诚之心。



    在她影响下,村民们踊跃捐款,你500元、我1000元、他1500元;



    家境好的多捐点,不好的少捐点…



    短短时间,就凑了30余万元,大桥第二年端午前夕顺利通车。



    2018年,通山县文体新局驻村工作组发现之前所谓的茶亭,不过是桥头的一个石墩;



    上面搁着茶桶,桶上用雨伞遮盖;路人虽能解渴,但有诸多不便。



    于是以徐桂梅老人的名义建起一座茶亭,作为弘扬“桂梅精神”的符号。



    “一位老人不掺杂任何利益,自身也困难,几十年给路人施茶,这是对家风民风、精神文明的最好传承。”工作组组长夏八喜说。



    桂梅亭建起后,五年多来,徐桂梅老人除了每天烧茶送茶,还承担了亭子和旁边广场的卫生;



    亭子里的石桌、扶手、座位每天都要抹一抹,广场两天扫一次。



    这两年,老人年岁渐高,腿脚不再利索;



    体质也大不如前,儿子郑远托渐渐承担起更多的送茶事务。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