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4章 毛祥生回乡(1/5)
苏州,寒山寺。其实在此时,并没有确切的哪座寺庙叫寒山寺,而是一堆寺庙的统称,其占地二十余亩,说是寺庙,更像一个漂亮的苏式园林。现在郑信要出家的这寒山寺园林,历史上毁于太平天国时期,是几乎彻底损毁,只余几块石碑被保存了下来,后世见到的,乃是光绪时期复建。“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郑信穿着一件简单的青色道袍,头戴四方平定巾,用潮州味极浓南京官话吟诵了一首张继的枫桥夜泊。莫子布强憋着笑,这郑信从小就没系统性学过中国文化,陈联说过郑信的国学水平约等于三国演义,绝对不是在嘲笑而是说实话。所以,此刻莫子布见到郑信竟然道袍加平定巾,一副江南老举人的样子,还用蹩脚南京官话念诗,确实是有一种非常的割裂感。“外父好兴致,等太上皇回了应天府,你们两位长辈一起吟诗作对,也不失为一段佳话。”“太上皇可是大才,我何能及。”郑信摆了摆手,看着远处的上塘河,低声说道:“我的父亲,也就是诗诗的祖父,是华富里著名的浪荡子,他不事生产,游手好闲,连老婆都娶不上。有一次,他中了别人的圈套,玩牌九把家里的祖宅都输了,族长说要把他押回祠堂打死,所以他才冒险跑到暹罗。结果却意外的发达了,成为了我义父最器重的大商人,两人还续了族谱,认了兄弟。可是他不识字,也不会说官话,什么也教不了我,所以我只能自己学习。”说着,郑信自己都笑了起来,“陛下,你知道我的官话和汉字,是向谁学的吗?”“是您义父教的?”莫子布笑着问道。“不是,我的官话和汉字,是我小时候最好的伙伴和朋友教我的,因为他外公是阿瑜陀耶的泉州同乡会会长,非常注重培养他学习中国文化。”说着,郑信突然悲怆的大笑了起来,笑声中郑信的声音都有些呜咽了。“我靠着通的教授,自学学会了官话和汉字,这才引起了义父的注意,他认为我是可塑之才,于是不断培养我,使我终于走到了暹罗的最高位。”这.,这真是一段恶缘。“陛下,给通的家眷一条活路吧,不必给他们富贵的生活,但请让他们能跟正常人一样生活。”郑信说着,开始控制住了自己的情绪,“暹罗地处南洋中心,物产丰富,华民众多,是天然控制南洋的宝地,确实该由朝廷直辖,你做的对。至于我自己,就在这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