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7章 蔡邕(2/5)
骄横恣肆,他们听说蔡邕琴弹得好,就告诉汉桓帝,命令陈留太守催促他启程入宫。蔡邕不愿前往,走到半路就假称生病,回到了家中。蔡邕生活中不喜欢与时人交游,却爱好古玩收藏。他受到东方朔的《客难》以及扬雄、班固、崔驷这些文人设问自答式的写作启发,博采众长,创作了《释诲》,用来勉励自己明辨是非。汉灵帝建宁三年(公元170年),蔡邕受到司徒桥玄的征召,出任河平县长,后来又受命于朝廷,赴京担任郎中,在东观参加校勘古籍的工作,又任议郎。蔡邕认为这些流传下来的经传典籍之中,被误读、误写的谬误颇多,致使后来的不少学者曲解原意,以讹传讹。汉灵帝熹平四年(公元175年),他与五官中郎将堂溪典、光禄大夫杨赐等人特此向汉灵帝刘宏奏请订正《六经》,汉灵帝应允。蔡邕后来又将修订过的典籍亲自书写丹于石碑之上,矗立于太学门外,以供后学儒生学习。世称“熹平石经”。过去朝廷为避免州郡之间结党营私,制定了“三互法”,即存在婚姻关系的家族和幽、冀两州的人士不可以交互做官。随着禁忌日趋严密,人才选拔也变得困难,以至幽、冀两州的刺史职位长期空缺。蔡邕见到这种情形,上疏朝廷,希望能废除这项禁令,但是没有被采纳。熹平六年(公元177年)七月,汉灵帝刘宏颁发罪己诏,召蔡邕、光禄大夫杨赐、谏议大夫马日磾、议郎张华等人至金商门就朝廷的施政得失上奏谏言,起因是这年民间,内有自然灾害频发,外有鲜卑袭扰,灾祸连连,老百姓们人心惶惶,汉灵帝也焦灼不安,想要找出祸患的源头。比起朝中只求明哲保身的公卿大臣们,蔡邕的切言直对引起了汉灵帝的重视,特诏他进一步言事。汉灵帝赞扬蔡邕“博学深奥,退食在公”,蔡邕受到感召,随即上书陈述自己的看法。蔡邕指出灾害频现的异象是上天对汉灵帝的警示,想要化解,汉灵帝就不能轻信妇人和佞臣的谗言。在奏折中,他弹劾了太尉张颢、光禄勋玮璋、长水校尉赵玹、屯骑校尉盖升等人贪赃枉法,同时又举荐了廷尉郭禧、光禄大夫桥玄、前任太尉刘宠等善于谋划之人,认为汉灵帝可以向他们咨议朝政。汉灵帝看了蔡邕的奏章后感慨不已,起身如厕;中常侍曹节趁此机会偷看了奏章,并将内容透露给其他官员;那些被蔡邕弹劾的官员得知后,全都对他侧目而视,伺机报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