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7章 蔡邕(1/5)
蔡邕字伯喈,陈留郡圉县人,东汉末年名臣,文学家、书法家,才女蔡文姬的父亲。蔡邕年少时就博览群书,精研辞章、算术、天文,精通音律。汉灵帝建宁三年(公元170年),司徒桥玄征召蔡邕为河平县长,不久入朝担任郎中,后又升任议郎。熹平四年(公元175年),蔡邕与五官中郎将堂溪典、光禄大夫杨赐等人勘正六经文字;亲自书写丹于碑,请工匠镌刻后立碑于太学门外,世称“熹平石经”。蔡邕因为上书言事,遭到中常侍程璜诬陷,获罪后全家被流放到朔方。因为在东观曾与卢植、韩遂等撰补《后汉记》没有完成,蔡邕上书汉灵帝,获得特赦返回本郡居住;后来又遭到宦官迫害,流亡江海十二年。中平六年(公元189年),汉灵帝驾崩,司空董卓专权,听说蔡邕的名气,特地征召蔡邕入朝,董卓任命蔡邕为祭酒,又举荐蔡邕为高第,补为侍御史,转任持书御史,担任尚书;不久,蔡邕又兼任巴郡太守,后又留在宫中,担任侍中。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蔡邕升任左中郎将,跟随献帝迁都长安,受封为高阳乡侯。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司徒王允用计诛杀董卓,蔡邕受到牵联被下狱治罪,不久死在狱中,时年六十岁。作为汉末的经学大家,蔡邕在文学上贡献丰富。他证定刊刻了“五经”石经,写下了《汉记十意》。他的碑文、诗、赋、诔、赞、章表、论议等各体都写得很好,创作的各类小赋更是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赋的艺术表现领域,为魏晋小赋的繁荣起了开导、示范作用。除此之外,蔡邕还受创了飞白书体,丰富了中国的书法艺术。后世对蔡邕的评价呈两极分化。东晋史学家裴松之认为蔡邕虽然被董卓亲信任用,但绝非他的党羽。南朝宋史学家范晔也在情感上同情蔡邕,认为蔡邕之死乃“意气之感,士所不能忘也”,即一种有情之士的理想主义情怀。但是明末清初王夫之、顾炎武等思想家对蔡邕拜于董卓帐下的“政治摇摆”多持批判态度。蔡邕是陈留郡圉县人,其人孝顺而重义。他曾三年衣不解带地侍奉卧病在床的母亲,并在母亲过世后于墓旁盖房而居,一举一动都遵守礼制。蔡邕与叔父、叔伯的兄弟同居,三代都没有分家,为乡人所称道。蔡邕年少博学,曾追随太傅胡广研学辞章、算术、天文,并且精通音律。汉桓帝时期,中常侍徐璜、左悺等五位宦臣弄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