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4章 骆统(3/5)
是坚持长久年月,最终取得成功的好情景。国家有百姓,犹如船行水上。水平静则船安稳,水搅动则船不安,百姓虽愚但不可欺骗,虽弱但不可强压。所以圣明君主都重视他们,是因为祸福由他们所决定,故此作君主者要沟通与百姓的信息,以便根据时事民情来制定合宜政策。当今官长居于接近百姓的职位,但他们却以办事周到为能事,向他们所取的超过目前国家的急需,很少有人再能以恩惠来治理,符合陛下上天有覆盖大地般的仁义,布施勤勉体恤民情的仁德。官吏的政务、百姓的习俗,日益颓败,渐至衰微,其势不能再推延过久。治病要赶在病情未恶化之前,除患要赶在祸患未扩延之际。希望陛下能在日理万机的繁忙中抽出一点空闲,留神深思,补救不足,深谋远虑,抚育剩余之民,增添人财之用,使国家事业与三光(日、月、星)同辉,与天地等齐。为臣骆统这个大愿能够实现,也足以死而不朽了。”孙权深受感动,对他的意见特别重视。黄武二年(222年),骆统随大都督陆逊在宜都击败刘备,战后升任偏将军。当刘备逃往白帝城时,徐盛、潘璋、宋谦等各自上书,向孙权请求乘机进攻蜀国。孙权征询陆逊的看法。骆统与朱然、陆逊认为曹丕正大规模集结军队,表面上托辞助吴国共讨刘备,实际上心怀险恶奸计,因此应迅速撤兵。不久,魏国果然出兵,吴国三面受敌。同年,曹仁率军进攻濡须,另派部将常雕等攻袭中洲,骆统与严圭共同抵抗并将其击败,骆统因功被封为新阳亭侯。骆统后来任濡须督。他多次陈述有益时政的见解,前后上奏书数十次,所说的情况和建议都很有道理,其中尤其是他估计招募的措施在民间助长邪恶败坏风俗,容易使百姓产生叛离之心,应当急切绝止,孙权与他反复辩证,最后还是按骆统的意见处置。公元228年(黄武七年),骆统去世,年仅三十六岁。孙策遇刺后,其弟孙权继掌江东,辅政的长史张昭积极向朝廷寻求正式诏命。这时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正在官渡前线与袁绍对峙,为稳定后方,他即以朝廷名义,拜孙权为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建安十七年(212年),孙权改治秣陵为建业,正式开始了对这一六朝古都的建设。骆统时二十岁,孙权就让他试守乌程相。乌程国是个侯国,其国相职同于县令长。汉末三国时,曾有三人先后为乌程侯:汉灵帝中平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