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8章 曹爽(2/5)
何晏、邓飏和李胜、毕轨等亲信任命为高职,并任命弟弟曹羲为中领军,与他共掌禁军,其他弟弟也都获任官。”“任命亲友,让司马懿的职权愈发边缘,后来曹爽遇事几乎专断,对司马懿几乎不加过问。这直接导致后来双方的正面冲突。”“专权后的曹爽试图通过军事上的立功获得名声。在当时,司马懿在曹魏军界的地位和资历远高于曹爽,”“曹爽的亲信之一邓飏为了让曹爽建立军功名声,建议曹爽率军征伐蜀汉,曹爽听从其计谋,于正始五年,西至长安,领六、七万兵从骆谷入蜀,此役即兴势之战。”“因为曹爽与司马懿集团的冲突,伐蜀的军事行动在一开始便失去了得到司马懿的全力支持的可能性,开战后,”“曹魏军队缺乏后勤补给,再加上蜀军将领王平在事前便率先据守山岭,随后蜀汉大将军费祎又率军进行支援,使得曹爽在蜀军夹击下无法前进。”“参军杨伟和征西将军夏侯玄劝说曹爽撤军,曹爽遂带军撤离,但仍遭蜀军的追击,损失惨重。”李白:一个70岁的老人,面对一个“宗室+权臣”双重属性的壮年人,对条大河,发个毒誓,说自己保证留他一命。结果,壮汉竟然轻而易举的相信,乖乖的束手就擒。但是,这样的场景,却实实在在的在公元249年的高平陵上演,身为曹魏宗室、大将军、手握重兵,且和皇帝曹芳同行“手握天子”的曹爽,竟然就这么随随便便就相信了古稀之年的“老贼”司马懿。而如此轻信他人的结果,却是最终身死族灭的悲惨下场。曹爽陪同皇帝曹芳离开曹魏国都洛阳,赴高平陵祭扫先祖。表面隐退多年,却早已暗中谋画就绪的司马懿乘机起事,带着司马师、司马昭兄弟和自己的一杆子“老部下”,以私养的三千死士为骨干,发动了政变,史称“高平陵之变”。然而,手握兵权的曹爽,却在惊慌失措中未采取任何反制措施,最终,司马懿以“洛水为誓”,发誓只是将其免官,绝对不再追究,轻而易举的让曹爽缴械投降。这场如儿戏一般的宫廷政变以司马懿轻松获胜而告终。结果曹爽最终不仅自己身死,还落了个夷三族的悲惨命运。作为黄河支流的洛河,又名洛水,发源自陕西,流经河南洛阳一带,最终在河南巩义注入黄河,全长约440余公里,就其流域面积以及长度来说,在大江大河数不胜数的中国实在不算突出。但毕竟“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要论起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