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阅文小说> 历史军事>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第505章 天宝诗人刘方平(4/6)

第505章 天宝诗人刘方平(4/6)

,不唯不从柳绿桃红之类的事物着笔,反借夜幕将这似乎最具有春天景色特点的事物遮掩起来。写月,也不细描其光影,不感叹其圆缺,而只是在夜色中调进半片月色。这样,夜色不至太浓,月色也不至太明,造成一种朦胧而和谐的旋律。诗的一二两句从仰观的角度写月夜的静穆幽丽。夜半更深,月亮斜悬天空,映照着家家户户。一半庭院沐浴在明亮的月光中,另一半则被夜的暗影笼罩着。通过明暗的对比,更加衬托出月夜的静谧和庭院的空寂。接着,诗人由近及远,把视线由人家引向无垠的天宇。让读者感到那一望无际的苍天也被夜的静寂笼罩着,只有一轮斜月和横斜的北斗星南斗星在无言地暗示时间的流逝。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原来前两句是为这两句诗作铺垫的。若非如此静寂,虫声又哪能新透绿窗纱呢!夜半更深,万籁俱寂,本是寒气袭人的时候。奇怪的是,虫儿叫了,而且叫得很响。诗人写虫儿偏知,这就别出心裁。深藏在泥土之中的虫儿,往往是最早感受大地春回的信息的。说虫儿偏知,其实是诗人偏知。诗人于更深静寂之中,敏锐地觉察到,大地在回春,万物在复苏,生命在萌动。他借虫儿的动态来表现自己的感知,含蓄得很,也委婉得很。春气暖了,虫儿也鸣唱起来了。这虫声,把春气暖的感受编制成一首优美的回春曲,把春回的信息透进绿窗纱。一个新字,说的是乍鸣初唱,用得熨贴极了。偏知在今夜,虫儿还是初次鸣唱呢!纵观全诗,要说它的妙处,月夜之景其有画面感,称其表现月色手法独特云云。诗人其实意不在景,而在于节气物候的变化,或者说冬的结束、春的到来。一年四季的更迭,人人知道。但是,更迭在哪一瞬间发生,却几乎无人知道。诗人在这个万籁俱寂的深夜,月色半明的家里。分明、真切地感受到了第一缕春的气息,听到了第一声春的虫鸣。不妨说,这是一首角度新颖的报春之歌。“庭前时有东风入,杨柳千条尽向西。”“将庭前的东风和杨柳相联系,表现了妇人的思念之情。”“庭前是指房子前面的院子,时有是指不时地,东风是指春风,入是指吹进来。”“杨柳是指柳树,千条是指很多,尽向西是指全部朝向西方。”“这里用了一个拟人手法,将杨柳比作妇人的心绪,随着东风而向西方飘去,寄托了她对远方丈夫的思念。”“这首诗以一位妇人为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