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3章 诗囚孟郊(2/6)
三里外广教寺旁种了数亩茶田,建了一所茶舍,潜心专研茶道。”“唐德宗贞元七年,孟郊在湖州县取解。”“根据大唐科制,考生先在各州府参加乡试,过线的考生再由各州府将名单报往长安。”“不经考试直接报送的考生便称为取解,也叫拔解。”“当年深秋,孟郊来到长安,携友同游终南山。”“孟郊羡慕隐居终南山修道者心无挂碍,不像自己为了俗世浮名刻苦攻读。”“但是浮名并没有那么好得,翌年春试,孟郊毫无意外落榜了。”“科场失意,羁旅长安,落魄无聊,郁闷之情跃然纸上。”“整天蜗居小旅馆,十几天才梳一次头,一个月才喝九次酒。”“吃的都是粗茶淡饭,朋友们纷纷奔走豪门,没一个来看他。”“朋辈成新贵,斯人独憔悴,其中况味,不堪细品。”辛弃疾:孟郊老迈多病时丧子,接着丧母,他一生真是苦难曲折。孟郊两试进士不第,四十六岁时才中进士,曾任溧阳县尉。由于不能舒展他的抱负,遂放迹林泉间,徘徊赋诗。以至公务多废,县令乃以假尉代之。后因河南尹郑余庆之荐,任职河南,晚年生活多在洛阳度过。孟郊仕历简单,清寒终身,为人耿介倔强,死后曾由郑余庆买棺殓葬。故诗也多写世态炎凉,民间苦难。孟郊的父亲孟庭玢,做过昆山尉,是个小官吏。孟郊三十岁至四十岁这段期间,他在河南目睹过当时的藩镇之变。在信州上饶为陆羽新开的山舍题过诗,后来又在苏州与诗人韦应物唱酬。由中原而江南,行踪不定,却是除去写诗以外,并没有其他什么事业可以记述。贞元七年,孟郊四十一岁,才在故乡湖州举乡贡进士,于是往京应进士试。可能就是在这次应试期间,他结识了李观与韩愈。两人的性格都异乎流俗,是他们订交的基石。孟郊固然比韩愈年长十七,写诗笔力也足与韩为敌。但他命运坎坷,仕途多蹇。所以反倒是他因为得到韩愈的表扬推崇,才诗名大振,成为韩愈这一诗派的名士。孟郊四十六岁,奉母命第三次来应试,才得进士登第。元和初,任河南水陆转运从事,试协律郎,定居洛阳。贞元十七年,孟郊五十一岁,又奉母命至洛阳应铨选,选为溧阳县尉。溧阳城外不远有个地方叫投金濑,孟郊往往去游,坐于水旁,徘徊赋诗,以致曹务多废。于是县令报告上级,另外请个人来代他做县尉的事,同时把他薪俸的一半分给那人。唐宪宗元和元年,河南尹郑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