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7章 书圣王羲之(2/6)
来源于诣台待罪。”“公元322年,王羲之的叔父以清君侧的名义从武昌起兵造反,于是朝中有尽诛王氏之议。”“在朝的伯父王导为了表示忠君,也为了表示在京王氏一千多口人的清白。”“每日率领王家未成家的成年男子一起去皇室大门前跪伏请罪,等候发落。”“王羲之这年已经成年,也在请罪人群之中。”“寒风之中长跪,待罪的生死未卜,世人的鄙夷和冷眼,给了王羲之又一次人生打击。”“这次濒临死亡的变故,给王羲之带来最沉重的性格影响。”“后来,王羲之多次推辞在京任职的征召,大概都来源于这次变故带来的心理阴影。”苏轼:少年的王羲之沉默寡言,后面之所以能够打开心扉,离不开他人的鼓励重视。魏晋南北朝是美男辈出的时代,历史上第一美男子潘安就是那个时代的。那时的才子不只长得帅,同时在文学等诸多方面也有两把刷子,王羲之正是如此。王羲之的父亲早在西晋时期就看出中原地区的战乱苗头,一早带着王氏家族南渡,以避将来的五胡之乱。王父不仅为一家着想,也为整个晋王朝着想。早在西晋王朝在北方撑不住的时候,王父就提议司马皇室迁到江淮以南去,在南方安置晋政权。然而,这么优秀的人杰,到王羲之这里,似乎有中断的苗头。这是由于小时候的王羲之不善言辞,人们都不看好他。这在以清谈为风尚的东晋,想要进入上层贵族圈子,恐怕是不行的。对于这样言语笨拙的小孩,最好的教育办法是积极的心理暗示。王羲之十三岁那年,有一回去拜访东晋的一位名士。名士觉得王羲之还是有才华的,只是没有被发掘出来,决定试一试。当时东晋有一道很名贵的菜牛心炙,牛心做的,一般人吃不到。宴会上,名士当着各位宾客的面,要人将牛心炙割了一份端给王羲之。在场的人目瞪口呆,王羲之更是受宠若惊。这事在当时传开了,大家纷纷认为,能吃到名士的牛心炙,说明王羲之有前途。于是,王羲之就出名了,闻名于天下。成年之后的王羲之说话条理清楚,理由充足,以性格刚直著称于世。再加上王羲之又得到操持东晋权柄的叔父和伯父的器重,王羲之很快就名满天下了。一个人成才与否,与周边人对待他的态度有极大的关系。名士带动身边的人重视王羲之,等于给了王羲之一个积极开放的成长环境。所以说,在公开场合给孩子尊敬和荣耀,是极其重要的。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