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4章 诗圣杜甫(5/6)
的是,杜甫和李白遇见以后。李白对杜甫的肯定和欣赏,给了杜甫将诗歌继续写下去的巨大的信心和力量。“杜甫晚年,安史之乱爆发,人心惶惶,此时的唐玄宗选择逃跑。”“在这一年,太子李亨即位,为唐肃宗,此时的杜甫也在避难。”“杜甫听说了唐肃宗即位,国难当头,杜甫想要为国家尽一份自己的力。”“可是在途中,杜甫被叛军所俘,押到长安。”“叛军并没有把杜甫放在眼里,可是杜甫一直都在忧国忧民。”“在此期间,他写下了两篇用血泪造就的文章,字字珠玑。”“文章表达了自己报国的忠贞和忧国忧民,可是他依旧怀才不遇。”“到了国难关头,杜甫依旧没有放弃为国效力。”“这时候,他偷偷逃出来,想投奔唐肃宗。”“杜甫依然不受重用,被授予左拾遗这个官职。”“这是他为国效力,实现自己志向的开端,可是没想到不久后还是被贬了。”“杜甫被贬后心情十分忧郁,此时的杜甫年事已高,看尽了世态炎凉。”“因为杜甫为人说情,唐肃宗下令终生不再任用杜甫。”“在安史之乱的有一次战乱中,杜甫目睹战乱对百姓身心的摧残。”“他在忧心之下写下了被后世歌颂的三吏、三别,反映了当时百姓生活的疾苦,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那时候正值战乱,朝廷赋税重,青壮年都要被抓去服劳役,剩下妻儿老小孤苦伶仃。”“杜甫在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之后,他不再对朝廷抱有任何幻想。”“也不再奢望能通过做官,达到治世救民于水火之中了。”“他厌恶了仕途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他的心境再也不像当中站在山顶时的热血沸腾了,只剩下无奈和慨叹。”“于是他辞去了官职,在友人的帮助和接济下,来到了成都建立了一座草堂,史称杜甫草堂。”“后来,好友不停地给杜甫推荐官职。”“杜甫在此期间也担任过很多官职,但是都比较小。”“杜甫几次辞职,生活极其艰苦。”“那一年,杜甫想要回乡,乘舟远行,正逢大乱。”“杜甫想投靠亲戚,但是又逢大水,饿得几天没有吃东西。”“后来得贵人相救,洪水依然没有退去。”“后来,杜甫在回乡的途中去世,时年59岁。”“杜甫一生忧国忧民,品德高尚,可是怀才不遇。”“都说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杜甫的经历也非常的坎坷艰辛,也是他的辛酸往事造就了悲壮忧郁的诗风。”“晚年的诗中突显了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