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3章 亚圣孟子(4/8)
实现国家复兴,并积极征求他的建议。对此孟子的对策是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赋税。并称如果做到这些,那么地方百里而可以王,并进一步规劝魏惠王仁者无敌。这套理论听起来相当高明,没有任何毛病。然而,其既没有分析出魏国为什么会从强权转向没落,更没有提出什么重振国威的实际建议。也许对于太平盛世的守成之君还算能锦上添花,但对于正处于危机中的魏国,可谓不能起到任何作用。在战乱频繁、弱肉强食的战国时代,仅仅只是仁政根本就不可能无敌于天下。至于土地百里称王的,也用不了多久就会被更强的大国所吞并。这和商鞅见秦孝公提出的富国强兵理论形成了鲜明对比。更何况,魏国之前霸权时代的文武重臣也都是清一色的实干家。所以对孟子的治国主张,魏惠王由期望转向失望也就不足为奇了。大国魏国不能用其理论,孟子又尝试着周游到小国宋国去施展抱负。孟子的大弟子就对此询问宋这样的小国,面临齐楚这样的大国夹击该如何自保。对此孟子则认为要效仿商汤行仁政,并表示如果施行仁政则天下无敌,齐楚虽然强大也不用惧怕。这话回答的确霸气十足,一副视强国为粪土的豪迈气概,但在现实中完全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对于宋国这样的小国来说,还是苏秦、张仪那套纵横之术更有效果。朝秦暮楚的操作虽然卑微,但对于宋国这样的小国来说却是真正生存之道。孟子大概忘记了,宋国在春秋时期曾有个国君宋襄公,就是言必称仁义,连打仗都要讲仁义,最后战败身亡。当时春秋的宋国国力还算尚可,尚且最后惨败告终。而战国时期已经沦落为三流国家的宋国要这么蛮干,恐怕只会死的更快。从这两个事例可以看出,孟子的理论鄙视实用主义,推行理想主义,妄图用仁政去治理国家,而不讲究实际的对策。这种完全没有可操作性的理论,自然会被各诸侯国国君束之高阁了。“孟子后来又去了齐国,当时是齐宣王在位。”“齐宣王对孟子那一套王道和仁政不感兴趣,于是推脱寡人有疾。”“此外,齐宣王告诉孟子不喜欢儒家那一套教化百姓的先王之乐,就喜欢听世俗的靡靡之音。”“总之,他觉得孟子说的那一套都挺好。”“但是他这人毛病多,施行不了。”“对这么一个不求上进的国君,孟子也有一套说辞。”“如果有人向大王报告,我可以举起三千斤重,但是举不起一根羽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