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1章 明代:阳明心学(2/8)
阳明长大后,对于正统儒家思想程朱理学产生了思考。随后王阳明按照朱熹所说的格物致知,用了七天七夜的时候来格自己门前的竹子。最后王阳明就饿晕了,然后就对朱熹抱以深深的恶意,对理学产生了质疑,而这也是他开启传奇之路的的开端。王阳明如此聪慧过人,离不开他父亲的培养。王阳明的父亲王华是状元,学问和人品都十分出众。王华不仅聪明,而且品质也堪称是一代人的楷模。据说王华小时候曾经在河边看到一个醉汉把装满金子的钱袋子落下了,于是他悄悄地把钱袋子沉进水里,然后悄悄地站在旁边等候失主。结果,等了一天,好不容易把人等回来了。经过仔细辨认,确认是真正的失主后,王华从水里拎出钱袋子交还给了他。失主喜出望外,当即提出要给王华一锭黄金以示酬谢。王华拒绝了,一袋金子他都没有要,怎么会收一锭金子呢。正是王华的高贵品质,深深影响了王阳明的成圣之路。在王阳明十一岁的时候,就立志将读书做圣贤列为人生的头等大事。为实现这个志向,他经受了很多磨难。先是科举落第,后来仕途不顺。因直言上书,要求皇帝惩治宦官,而遭人陷害。不仅廷杖四十,还被贬到贵州任职。王阳明的遭遇令人痛心,但他却从容淡定。在经历种种之后,仍然能顺其自然,足以见他的内心是多么强大。从被贬龙场到龙场悟道,再到后来与程朱理学的抗争。王阳明都顺其自然,没有违背自己的良知,遵循自然规律,一步一个脚印地推进,终于使得阳明心学成为人人推崇的学术理论。正因为王阳明能够听从内心,凡事不强求,一切顺其自然,才成为受人追捧的圣人。“心即理,人的内心就已经有一个意念中的世界,具备成为完人的一切条件。”“一次王阳明与朋友出游,友人指着岩石中的野花树询问。”“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王阳明认为山野的一株花,当你没有看到它时,它只是寂静地藏在你内心深处。”“你心中本来就有这个花的样子,只是你自己没有察觉到,但不妨碍这花在你内心的存在。”“等你看到这颗花时,实物的花激活了你内心的花。”“实物的花好比密码,用密码能验证你内心里早有这株的花的存在。”“王阳明和朱熹冲突的地方在于,对格物致知的理解不同。”“朱熹认为,人的内心原本是空的,什么也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