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0章 道家鼻祖老子(3/7)
是暴虐之人,在崇道的同时,并没有对佛教做到赶尽杀绝,这才有了和尚的获释。在和尚获释后,他召见和尚细问佛道的优劣,和尚做出了比较合理的回答。于是他就免除了和尚的诋毁之罪,最后敕令让和尚到益州做僧人去了。总之,认老子为李姓始祖是他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所做的决定,自然不会任由一个和尚横加阻拦。“元明清时期,随着道教的世俗化,老子身上的神秘色彩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消退。”“而老子最纯粹的身份其实就是道家思想的创始人,先秦时代的思想和哲学大家。”“中国文化就像一棵参天大树,而这棵参天大树的根在道家。”“汉书记载,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由此也能知道道家源源于史官。”“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相互攻伐,争夺土地和人口。”“老子深感天下大乱,人心不古,于是便站出来反对这种社会乱象。”“老子为道家确立了基本的思想主张,这是他留给后世的宝贵思想财富。”“老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道,道在《道德经》一书中出现了76次。”“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产生一切形式的根本,也是主宰一切形式的根本,简单理解就是指世间万物的本源和运行的总规律。”“昆虫、动物、人类,这些存在实体是道。”“潮起潮落、春夏秋冬、夏暖冬凉,这些自然规律也是道。”“老子在《道德经》首章中提出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思就是道只可意会,无法言传。”“若能用语言表述出来,那就不是永恒的道了。”“即人生的规律是可以认识的,是可掌握的。”“但由于该事物随时随刻在发展变化,现在的事物并不是我们以往已经所认识的事物了。”“老子说,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天地因为没有刻意的追求长生,所以才会长久存在。”“道,生养万物,但感觉不到疲惫。”“万物都随着道的运动变化而变化,而道自身却永恒长存。”苏轼:老子为我们留下了《道德经》这部历经千年而经久不衰的文化瑰宝。老子所处的时代是社会重大的变革期,周王朝权势衰微,已经控制不住日益混乱的局势。诸侯国之间相互争霸,战争频繁,家破国灭者不计其数。战争久不停歇,民众流离失所,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除了几个诸侯国的政治还比较清明外,其余都是政治黑暗。动荡的社会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