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阅文小说> 网游动漫> 隐蛾> 子学三论及批判(中)(1/10)

子学三论及批判(中)(1/10)

    第二论,成长的路径

    对上一讲的内容做个总结,儒家子学所讲的“格物致知”是一种方法,从人性还原法开始,可以分三个步骤。

    第一步是忠,忠又叫诚明,就是诚实的看清自己的内心,那些人性中最朴素的需求和愿望,从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到想被怎样对待、不想被怎样对待。

    第二步是恕,推己及人,将每个人都当成与自己同样的个体,换位思考,推导出对自己的要求,进而延伸为普遍的行为规范。

    第三步是中庸,是对上述两条原则得出的结论进行再检验,根据实际情况评判其合理性与实用性、普遍性,最后得到三个层次的行为规范。

    这就是我们得到认识并检验认识的过程与方法,称为“格物致知”。

    需要强调的是,上述的人性还原法,其得到的认知范畴,仅限于“人与人”,讲人应该如何与人打交道。

    所以它是儒学,不是物理也不是化学。

    所有认识都是用来指导行为的,那么认知如何指导行为,并且在实践中指出一条明确的成长路线,就是第二论的内容。

    在讲成长路径之前,我们需要讨论几个问题,也是前面第一讲中埋下的伏笔。

    第一个问题,孔子与笛卡尔

    笛卡尔运用的意识还原法,与孔子运用的人性还原法,有什么不同?主要就是针对的问题不同,笛卡尔要解决的问题是“人与神”,而孔子要解决的问题是“人与人”。

    笛卡尔所处的历史年代背景,解决人与神之间的关系,是他根本绕不过去的一道槛,或者说就是他面临的首要问题。

    有人看笛卡尔的形而上学三大原理,到最后居然是论证出上帝的存在,可能会感到好笑。但如果你是笛卡尔,面对长达千年的欧洲中世纪教会思想禁锢,恐怕就笑不出来了。

    笛卡尔必须要证明上帝的存在,否则他本人以及他的学说,在当时恐怕就无法存在。

    但笛卡尔做了一件最有价值的事情,就是通过逻辑推衍,重新定义了上帝的概念,赋予了上帝纯粹哲学意义的内涵。

    在此基础上,他给后人指出了一条路:上帝创造了这个世界,而人们需要研究这个世界,对世间万物的研究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