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二十四章 权力控制(1/4)
《三国演义》虽只是演义,但这本书能成为后世的四大名著之一是有原因的,虽里面许多内容经笔者的改写和原本的历史不同,但大致上还是参考了三国的历史来作为基础,而且有着不少可取之处。
要不然努尔哈赤也不会用这本书来当成当初后金的兵书并奉为经典了,而且不仅是努尔哈赤一个人在读,包括他的几个儿子和后金的将领们人人都读,由此可见这书中的道理不虚。
书中鲁肃劝告孙权的那番说词同样是真理,就和历史上大明灭亡一样,朱家子孙失了天下后无论你是皇室还是宗室都落不得好处,而且那些官员却不同,换了一个主子,俯首称臣,把脑袋剃成辫子,一样能在新朝中当官,丝毫不影响他们的家族和子孙。
所以在朱慎锥看来,治国固然需要文官,可却不能把所有权力交给文官,对文官集团的制衡必须要有,不仅是朝堂上的制衡,更有着军权方面的制衡,假如为君者没了这些,仅仅靠一个司礼监是根本斗不过文官集团的,这点在大明两百多年历史中已给出了深刻教训。
在扶持勋贵和宗室的同时,朱慎锥同时也捡起了朱元璋最初的分封制,但考虑到如今大明的实际情况,他对分封制进行调整,不再在大明本土进行分封,而且是进行海外分封,就如现在的宋王朱敏澄和崇祯的皇子朱慈炤一样,直接封到海外去。
如此一来,既能解决分封对大明内部的影响,避免朝廷上下反对分封,此外也能就分封的方式对海外进行扩张,并且保留皇室和宗室的实力和影响力,从而在必要时候成为大明皇室的后盾。
另外就是提升军方的地位了,因为之前勋贵的没落和打压,大明文贵武贱的情况越发严重。要知道在大明开国之初可是武贵文贱的,可在大明中期这个情况就开始彻底改变,文官地位越来越高,武将的地位越来越低,尤其是兵部在夺取了原本属于五军都督府的大部分职权后掌控了军队的命脉,使得武将地位一落千丈。
等到崇祯朝的时候,武将地位低微到了极点,一个堂堂总兵二品武将,居然面对六七品的文官要卑躬屈膝,甚至副总兵、参将这样级别的高级武将见了七品文官还要下跪行礼如此离谱。军方包括武将的地位低到了这种程度,文官根本不把军人当人看,动则打骂训斥